员工的绩效评估您做了多少?
————选自相关媒体网络的新闻报道,报道中的观点不代表劳律通顾问中心的观点
绩效考核在实践当中往往会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就是考核打分后,很少有企业去做绩效面谈,做也是形式主义,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来评估一个人的绩效,一般来说,有三个比较对象:
l、和目标要求比较,是否达到;
2、和同事绩效相比,是高还是低;
3、和自己过去相比,是原地踏步还是稳步提升;
现在企业里在做绩效考核时,基本都是前两个比较,或者和目标标准相比,或者和同事绩效相比,而第三种很少有企业会去关心。
和目标要求相比较,是绝对考核,反映员工是否达标或者是否合格,从考核导向上来说,只要员工达标,就一切OK,这就造成了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目标任务指标,因为每期核定,是一种动态变化,员工就会想方设法的降低任务目标,以便于自己容易达成;另一种是基于固定标准的质量指标,是一种静态指标,员工一旦在工作方法达到了相应水平就会万事大吉。和目标要求相比较的绩效评估,实施的一个结果往往是会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轻松的达到,如质量指标,只要作业方法成熟稳定,一般都会容易达到,另一种是很难达到,原因主要是目标定的和实际能力不符,即能力不支撑。不管哪一种结果,员工都会绩效沟通、绩效改进不感兴趣,能够达到,感觉沟通没意义,一沟通指标提高了怎么办?达不到,反正沟通完,还是达不到(支撑没有解决),上级没有信心,下级也烦,也都不想沟通,何来绩效改进。
和同事绩效相比,是相对考核,评估好不好,看你所处的位置。这种考核对于大企业,同工种之间的绩效评估还可以,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是这么做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同工种、岗位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工作内容不同,即使你再平衡,两者之间在指标的公平性上也难达到一致,总会有高有低。即使同岗位,由于现在岗位大多采取宽带薪酬,同岗员工薪酬也会差上不少,按公平的考核来说,薪资高的考核标准要高、薪资低的考核标准要低才对,否则岗位用同一个标准,如果两人考核结果一样,哪这两个人的绩效一样,为什么工资不一样?所以员工就会认为不公平,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和员工谈?
科学的绩效评估一定是立体化的,和标准比、和同事比、更要和自己比,对绩效评估,HR一定要有大数据思维,不能每次考核完了,薪资一挂钩就完事。数据后面所隐含的行为价值应成为绩效考核的重点。
我们有许多的工作,当期的建设行为往往不能体现所进行动作的价值,即使业务部门也不应简单看当期的业务量,而应分析业务成长、客户变化趋势,动态的来分析业务人员的价值变化。有时滚动性的绩效趋势变化,远远比员工当期绩效数据有价值,因为一期的表现往往具有偶然性,而趋势更具有客观性。
绩效考核在实践当中往往会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就是考核打分后,很少有企业去做绩效面谈,做也是形式主义,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来评估一个人的绩效,一般来说,有三个比较对象:
l、和目标要求比较,是否达到;
2、和同事绩效相比,是高还是低;
3、和自己过去相比,是原地踏步还是稳步提升;
现在企业里在做绩效考核时,基本都是前两个比较,或者和目标标准相比,或者和同事绩效相比,而第三种很少有企业会去关心。
和目标要求相比较,是绝对考核,反映员工是否达标或者是否合格,从考核导向上来说,只要员工达标,就一切OK,这就造成了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目标任务指标,因为每期核定,是一种动态变化,员工就会想方设法的降低任务目标,以便于自己容易达成;另一种是基于固定标准的质量指标,是一种静态指标,员工一旦在工作方法达到了相应水平就会万事大吉。和目标要求相比较的绩效评估,实施的一个结果往往是会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轻松的达到,如质量指标,只要作业方法成熟稳定,一般都会容易达到,另一种是很难达到,原因主要是目标定的和实际能力不符,即能力不支撑。不管哪一种结果,员工都会绩效沟通、绩效改进不感兴趣,能够达到,感觉沟通没意义,一沟通指标提高了怎么办?达不到,反正沟通完,还是达不到(支撑没有解决),上级没有信心,下级也烦,也都不想沟通,何来绩效改进。
和同事绩效相比,是相对考核,评估好不好,看你所处的位置。这种考核对于大企业,同工种之间的绩效评估还可以,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是这么做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同工种、岗位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工作内容不同,即使你再平衡,两者之间在指标的公平性上也难达到一致,总会有高有低。即使同岗位,由于现在岗位大多采取宽带薪酬,同岗员工薪酬也会差上不少,按公平的考核来说,薪资高的考核标准要高、薪资低的考核标准要低才对,否则岗位用同一个标准,如果两人考核结果一样,哪这两个人的绩效一样,为什么工资不一样?所以员工就会认为不公平,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和员工谈?
科学的绩效评估一定是立体化的,和标准比、和同事比、更要和自己比,对绩效评估,HR一定要有大数据思维,不能每次考核完了,薪资一挂钩就完事。数据后面所隐含的行为价值应成为绩效考核的重点。
我们有许多的工作,当期的建设行为往往不能体现所进行动作的价值,即使业务部门也不应简单看当期的业务量,而应分析业务成长、客户变化趋势,动态的来分析业务人员的价值变化。有时滚动性的绩效趋势变化,远远比员工当期绩效数据有价值,因为一期的表现往往具有偶然性,而趋势更具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