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如何在招聘中辨别“伪人才”?
————选自相关媒体网络的新闻报道,报道中的观点不代表劳律通顾问中心的观点
在传统的企业招聘工作中,hr了解应聘者的方式一般是通过简历和一些简单的问答。一个简历内容丰富,面试问题对答如流的应聘者,往往更容易获得hr的青睐,认为这是真正的人才!
殊不知,这些人才中也是掺了水分的。找过工作或者参加过招聘会的朋友都知道,在面试之前都是需要做大量工作来包装自己的。比如,填写简历的技巧、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技巧、如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等等,诸如此类的教程在网上那是一抓一大把。一个人如果肯花两天时间在这方面下功夫包装自己,就能轻易的骗过大部分面试官的眼睛!
所以,面试官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打开面试者的包装来去伪存真。那么,除了借助人才测评系统来辨识人才外,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一、对作假行为概念的界定
求职应聘中的作假是指欺骗性的印象管理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面试分数应聘者有意歪曲回答面试问题,以给面试者留下良好印象。该定义有两层涵义:第一,应聘者可能通过作假来回答面试问题以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印象。例如,回答要求描述过去具体行为的问题(请举例说明某一具体工作或项目经常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应聘者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就有可能编造一些不存在的行为。第二,应聘者信息的核心部分被加工、处理过,这些信息可能被添加或者去除。如:应聘者会以“一个理想个体”的形象或“一个理想职员”形象来回答面试问题,他们有可能夸大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或者过去的成就。同样,一些信息也可能被省略或去掉,这是因为应聘者认为这些真实信息会降低他们的面试分数或者会产生负面印象。例如,应聘者离开原工作单位可能有很多原因:缺乏晋升机会、与主管有矛盾、工作倦怠等,但在面试中只有一种原因被提到,即缺乏晋升机会,应聘者有意省去其他原因,是因为这些原因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信息有可能会被编造,应聘者会描述一些可以被证实为错误的信息,这等同于说谎、完全非真实的描述。如,应聘者称自己拥有硕士学位,而实际上他还未毕业。因此,广义的作假包含伪装、隐瞒、夸大、说谎等。
二、对作假行为的识别与控制
首先,是对应聘者的简历进行鉴别。
求职者通过对企业招聘要求仔细研究和观察,弄清楚企业期望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胜任特征与工作经历等情况,然后对自己的简历进行包装,写明自己恰好具有招聘方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要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筛选。对那些模糊不清的、容易误导的信息,要格外注意。不能因为某人曾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就认为他一定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也许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公司或者是一个个体户。另外,如果求职者没有写明日期或单位等细节问题,这也许说明他在掩饰工作经验的不足。如果求职者强调一些肤浅的事情(如业余爱好、兴趣),也许他企图以此来弥补工作经验、技能的缺乏。
第二,对应聘者的行为描述进行识别。
在应聘过程中,如果应聘者说谎,即讲述的行为事例是虚假的,如:将别人所做过的设计方案说成是自己做的,或将别人的行为事例说成是自己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应聘者的语言描述对其识别。(1)应聘者所述非常笼统,没有对本人的具体行为描述。比如“我负责听取客户投诉,做记录,然后汇报给上级”:“一般来说我的技术水平在公司处中上游”。“通常”、“负责……”、“一般来说”、“总是”等字眼都不具体,应聘者有可能提供的是虚假信息。(2)应聘者回答问题时仅仅是代表其个人的观点,而不是他采取的实际行为。如“我认为”、“我觉得”、“我相信”等,只是代表其观点,未必是他的行为。(3)回答问题时不够全面,没有将行为的背景、措施及结果表达完全,遗漏一些重要细节。(4)应聘者的描述带有假设性或是对未来采取行动的计划。“如果是我,我会……”、“我计划……”、“我将……”这样的描述有可能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见识来想象。
在传统的企业招聘工作中,hr了解应聘者的方式一般是通过简历和一些简单的问答。一个简历内容丰富,面试问题对答如流的应聘者,往往更容易获得hr的青睐,认为这是真正的人才!
殊不知,这些人才中也是掺了水分的。找过工作或者参加过招聘会的朋友都知道,在面试之前都是需要做大量工作来包装自己的。比如,填写简历的技巧、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技巧、如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等等,诸如此类的教程在网上那是一抓一大把。一个人如果肯花两天时间在这方面下功夫包装自己,就能轻易的骗过大部分面试官的眼睛!
所以,面试官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打开面试者的包装来去伪存真。那么,除了借助人才测评系统来辨识人才外,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一、对作假行为概念的界定
求职应聘中的作假是指欺骗性的印象管理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面试分数应聘者有意歪曲回答面试问题,以给面试者留下良好印象。该定义有两层涵义:第一,应聘者可能通过作假来回答面试问题以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印象。例如,回答要求描述过去具体行为的问题(请举例说明某一具体工作或项目经常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应聘者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就有可能编造一些不存在的行为。第二,应聘者信息的核心部分被加工、处理过,这些信息可能被添加或者去除。如:应聘者会以“一个理想个体”的形象或“一个理想职员”形象来回答面试问题,他们有可能夸大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或者过去的成就。同样,一些信息也可能被省略或去掉,这是因为应聘者认为这些真实信息会降低他们的面试分数或者会产生负面印象。例如,应聘者离开原工作单位可能有很多原因:缺乏晋升机会、与主管有矛盾、工作倦怠等,但在面试中只有一种原因被提到,即缺乏晋升机会,应聘者有意省去其他原因,是因为这些原因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信息有可能会被编造,应聘者会描述一些可以被证实为错误的信息,这等同于说谎、完全非真实的描述。如,应聘者称自己拥有硕士学位,而实际上他还未毕业。因此,广义的作假包含伪装、隐瞒、夸大、说谎等。
二、对作假行为的识别与控制
首先,是对应聘者的简历进行鉴别。
求职者通过对企业招聘要求仔细研究和观察,弄清楚企业期望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胜任特征与工作经历等情况,然后对自己的简历进行包装,写明自己恰好具有招聘方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要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筛选。对那些模糊不清的、容易误导的信息,要格外注意。不能因为某人曾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就认为他一定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也许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公司或者是一个个体户。另外,如果求职者没有写明日期或单位等细节问题,这也许说明他在掩饰工作经验的不足。如果求职者强调一些肤浅的事情(如业余爱好、兴趣),也许他企图以此来弥补工作经验、技能的缺乏。
第二,对应聘者的行为描述进行识别。
在应聘过程中,如果应聘者说谎,即讲述的行为事例是虚假的,如:将别人所做过的设计方案说成是自己做的,或将别人的行为事例说成是自己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应聘者的语言描述对其识别。(1)应聘者所述非常笼统,没有对本人的具体行为描述。比如“我负责听取客户投诉,做记录,然后汇报给上级”:“一般来说我的技术水平在公司处中上游”。“通常”、“负责……”、“一般来说”、“总是”等字眼都不具体,应聘者有可能提供的是虚假信息。(2)应聘者回答问题时仅仅是代表其个人的观点,而不是他采取的实际行为。如“我认为”、“我觉得”、“我相信”等,只是代表其观点,未必是他的行为。(3)回答问题时不够全面,没有将行为的背景、措施及结果表达完全,遗漏一些重要细节。(4)应聘者的描述带有假设性或是对未来采取行动的计划。“如果是我,我会……”、“我计划……”、“我将……”这样的描述有可能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见识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