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 何时不再冰火两重天
————选自相关媒体网络的新闻报道,报道中的观点不代表劳律通顾问中心的观点
有人把2014年的夏季比作“烧烤模式”。高温肆虐下,一些办公室白领一边吹着空调,一边享受高温津贴;劳动者特别是基层劳动者、户外劳动者工作时挥汗如雨,高温津贴却如同“画饼”一般。劳动者都享有高温津贴的权益了吗?为何对于有的劳动者而言,高温津贴仅仅是看起来很美?
室内冻得发抖 室外汗如雨下
炎炎烈日中,最令人羡慕的是坐在室内办公、吹着空调凉风的白领们。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亚运村支行的张小姐就受不了夏天办公室的空调。“银行空调的制冷效果很好,穿短袖和长裤走在热浪滚滚的室外感觉很热,但是在银行里, 这么一身打扮,却冻得瑟瑟发抖,我必须季要穿上长袖外套才行。”
有网友调侃夏季白领的“凉爽生活”:“坐在办公室吹空调,拿高温津贴还喝绿豆汤降火,降到体寒然后晚上蒸桑拿泡脚。”
有的人每天被空调吹得发抖,却有高温津贴。而另外一些人,明明热得汗流浃背,高温津贴却始终无影无踪。
7月底某天,快递员李涛气喘吁吁地敲开某住户的家门。他的脸红扑扑的,豆大的汗珠从头上连续滚落下来,一缕缕湿漉漉的头发紧紧贴着他的脑门,胸前、 腋下的衣服湿了一大片,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楼下的电梯坏了,我是走楼梯上来的。太热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袖子擦拭着额头的汗水。
当天,室外温度是37℃。许多人纷纷在树荫底下避暑,而李涛却只能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烈日下。“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温度再高,也必须出门送货。有时,我热得都快中暑了,但是今天的货必须送完。”李涛所在的公司是自负盈亏性质的,他本人从来没有听说或领取过任何高温津贴。
北京市天通苑北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下午2:30,农民工张卫国正戴着安全帽在做焊接,他的脖子上系着一条毛巾,裸露的背上已经结了盐霜。
张卫国被热得有些头昏目眩,夏天体能消耗得太快,而且热得难以入眠。“其实,中午可以午休一会。工地上的活动板房装有风扇,可吹出的热风烫手,板房里就像烤箱一样,根本睡不着。晚上也热,板房不透风,我这几天晚上都恨不得到外面打地铺睡觉。”张卫国诉苦说。
谈及高温津贴,张卫国介绍,工资是按实际干活天数来发放的,管你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日工资都是一个价。“高温津贴每月就一百多元,就领4个月。我们何必为了讨要这个津贴而得罪了老板。工作这么忙,也没有时间去投诉。”他说。
看得见的规定 看不见的补贴
事实上,高温津贴已经以法规形式作出了规定。
2012年6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安监总安健〔2012〕89号印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即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或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单位就应该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各地发放高温津贴的标准不一。2014年广东高温津贴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对不正常出勤等需按天数折算高温津贴的情形也作出明确,每人每天6.9元。福建省规定的高温津贴标准是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200元。
今年,北京、天津等地还调整了高温津贴标准。北京室外和室内高温作业的津贴最低标准上涨到每人每月180元和120元,分别上涨了60元和30元;天津由去年每人每天21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4元。
大多数省份高温津贴的发放时间为每年6月至10月。而海南省发放的时间最长,规定为4—10月,整整7个月时间。
对于非高温作业人员,大部分省规定:非高温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是否发放和如何发放问题,由用人单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本单位实际,与职工平等协商确定。
饱含浓浓关切情的高温津贴政策已经出台3年,为什么这么好的政策在现实中有时却变成一纸空文?
“这个规定本身就是一种‘软约束’,目前高温天气的劳动保护主要依靠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监督,监督管理工作比较乏力。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的处罚标准,惩处方面的欠缺,是用人单位敢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认为,高温津贴有时难以落地,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在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争取自己的权益时难免有很多顾虑。用人单位违法成本本来就低,劳动者不敢主张权利,更使得用人单位违法的风险成本几乎为零。
事实确实如此。新疆人社厅劳动关系处的有关人士表示,向行政部门反映没有发放高温津贴的劳动者很少,高温津贴本身金额很少,一年也就几百元的事情,除非是劳动者和单位闹得不可开交了非要拿这点钱才会投诉。
渴望关怀落地 爱心站点解难
一个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立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李斌建议,落实高温津贴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相互合作与监督实施。政府应当在高温津贴权益的落实上承担更多责任,主动监管、排查,并在推动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方面下狠招、出实招。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支振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各地区的差异,全国难以设定统一的高温津贴标准,现在有些地区的高温津贴标准确实比较低,建议在由各地设立标准时,国家能给出指导性的最低线。
除了高温津贴,各地对于劳动者的防暑降温措施不乏亮点。
福建省设立高温作业职工工间休息室,在高温车间设置急救药品卫生箱,发放个人防护用品、高温防暑用品等。同时,倡导医药门店发挥便利条件,开展“户外爱心饮水”活动,目前福建省首批25个“户外爱心饮水点”已挂牌。
今年5月,广州建成55个“户外职工小休站”,为环卫工、建筑工、邮递工等户外工作人员提供免费室内休息场所,解决户外工作者普遍遇到的喝水难、休息难、热饭难等问题。